2023-10-25 22:42:55 发布人:hao333 阅读( 1206)
作者/季媛媛编辑/徐旭图片/图虫近年来,在炎症性肠病 赛道,跨国药企巨头们动作频频,而在最近,罗氏一笔71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近日,罗氏发布公告称...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图片/图虫
近年来,在炎症性肠病 赛道,跨国药企巨头们动作频频,而在最近,罗氏一笔71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近日,罗氏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支付71亿美元的预付款和1.5亿美元的近期里程碑付款,用以收购Roivant的子公司Telavant,包括从Roivant收购用于治疗IBD的新型TL1A定向抗体的权利。罗氏将获得RVT-3101在美国和日本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和可能的其他多种疾病。同时,罗氏还将获得与辉瑞就下一代p40/TL1A定向双特异性抗体开展全球合作的选择权。
据罗氏官方介绍,此次收购的RVT-3101是一种靶向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的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在内的炎症性肠病,一项2b期研究数据显示其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罗氏方面认为,RVT-3101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创新药,并坚信该药具有很大潜力。
也是看中了一款具有潜力的IBD治疗药物,今年上半年,默沙东以1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Prometheus入局IBD赛道。而在今年3月和4月,Prometheus披露了PRA023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两项2期临床试验积极数据。PRA023是一种针对肿瘤坏死因子类配体1A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有望成为同类首创/最佳的药物。
另外,赛诺菲近日也宣布与梯瓦制药合作,共同开发用于治疗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型抗TL1A疗法TEV'574,赛诺菲将支付5亿美元预付款,以及高达10亿美元的开发和里程碑付款。
在巨头们轰轰烈烈的“烧钱”大战中,IBD市场持续升温。据智慧芽新药情报局数据,目前IBD治疗方向是全球的最热门方向之一,已公布的研发项目超过1000项,相关靶点近400个,聚焦该领域的研究机构超900家,针对IBD疾病领域的文献超120000件。
IBD药物市场前景可观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高发于18-25岁。目前,中国和日韩等东亚国家,IBD的患病人数正与日俱增。预计到2025年,中国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人。
通常认为,IBD具有不可治愈、终身复发性进展及可致残性等特点,患者需长期用药和定期复诊。绝大多数患者会经历多次复发,住院时间延长、患者住院率增加、患者抗感染能力降低、手术切口愈合慢等都是因此产生的后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躯体痛苦和精神负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及内镜中心主任邹多武教授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炎症性肠病治疗的药物目前来说就五大类,一是5-氨基水杨酸类的药物、美沙拉秦之类的药物、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其中,5-氨基水杨酸类的制剂是比较适合于轻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而对克罗恩病或者是比较重的溃疡性结肠炎往往是需要免疫抑制剂、激素、生物制剂等方式进行治疗,而相对来说,5-氨基水杨酸的药物是最安全、副作用也最小。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炎症性肠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这个病不适合自我诊断,首诊必须非常慎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诊断治疗,因为一旦戴上这个疾病的帽子很多人就需要经历长期用药治疗。”邹多武教授说。
这也使得药物市场需求较大。另据中金数据,炎症性肠病由于存量患者庞大和诊疗体系发展市场快速增长,生物制剂为患者提供长期缓解的多种治疗选择。当前全球约有600-800万炎症性肠病患者,市场规模约184.7亿美元,以欧美国家为主。中国炎症性肠病以往由于诊断率低导致市场局限,但现在随着诊疗提升,我们认为生物制剂的市场有望迅速拓展。
虽然常规疗法对大部分患者初期有效,但炎症性肠病无法治愈,患者仍需要生物制剂进一步控制长期病情,且由于经典抗TNF生物制剂的缓解率和持久性局限,其他靶点的生物制剂也在一线和后线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中金方面进一步分析指出,继抗TNF药物之后已经有多款不同靶点的重磅生物制剂获批上市,体现了炎症性肠病疗法的商业化潜力。例如,武田研发的白细胞粘附分子抗体维得利珠单抗专用于炎症性肠病,自2014年FDA获批上市以来2021年全球销售额高达43亿美元,且仍有增速。杨森的IL12/23p40抗体乌司奴单抗给药间隔可长达三个月,由于便捷性优势上市后放量迅速。我们预计新一代口服小分子药物JAK抑制剂乌帕替尼和S1P受体调节剂也在近期有望开启商业化。
中国的炎症性肠病药物多来自于跨国药企药物的引进,但现在也有国内药企管线迅速跟进,有望满足庞大患者群体的长期用药需求。维得利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已经纳入国家医保,迅速拓展溃疡性肠病和克罗恩病的二线治疗市场。
另外,在国内,也有药企加速布局IBD赛道。SIP受体调节剂依曲莫德由云顶新耀引进国内,正在进行临床III期试验。国内针对IL12/23和JAK等新靶点也有多家药企布局。中金方面预计,随着诊疗体系的提升,炎症性肠病药物在中国市场将蕴含较大发展潜力。
西南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数据也显示,全球处于临床阶段的TL1A靶点药物共5款,其中II期临床2款,I期临床3款。中国处于临床阶段的TL1A靶点药物共1款,II期临床1款。
“烧钱”背后的赛道选择
之所以选择IBD赛道也是由于,该赛道有“金”可挖掘。
据武田制药2022年财报显示,武田维多珠单抗年度销售额为7207亿日元,在其众多产品中销售额最高。在IBD领域,艾伯维也交出了亮眼的业绩表现。艾伯维自免领域产品IL-23单抗Skyrizi在2022年以50%以上的增长率交出答卷,实现51.65美元收入。目前,Skyrizi凭借更优的效果,已经在银屑病市场站稳脚跟,并扩展至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艾伯维预计到2027年,这款产品销售峰值将超过Humira的峰值收入。
如此可见,IBD赛道市场前景可观,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选对布局赛道也成为一大关键。
目前,聚焦核心治疗领域进一步加大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已经成为大型跨国企业的重要布局策略。在筛选管线项目方面,有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IBD之所以被诸多跨国药企巨头看中,主要也是由于该赛道市场空间及市场潜力较大。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2021年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要去加强致病机制研究,要去解决药物作用得精准性,要关注患者治疗需求的动态变化等,而不是把眼光局限在什么靶点最热门,最容易讲故事,切勿舍本求末。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抗肿瘤药物,所有的药物研发都值得借鉴。”上述券商分析师说,很多企业估值难以为继、IPO进程受阻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创新能力不足,表现为靶点扎堆、对我国临床需求定位不清晰,大部分所谓创新药管线只能做me-better,甚至me-too,缺少真正的首创药物和同类最优。而如果能够像跨国巨头一样,瞄准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赛道永远是主旋律。
至于,除了IBD之外,还有哪些赛道可供选择,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主要有三大领域,具体而言:
一是肿瘤。中国是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大国,且每年新发癌症患者人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上升。过去5到6年间国内热门靶点也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生物药和化药临床试验适应症都以抗肿瘤为主,细胞和基因疗法等新一代生物疗法数量攀升。细胞疗法领域,通用型细胞以及适应症拓展有可能迎来高质量发展,而免疫疗法等新型疗法逐渐把恶性肿瘤变成慢性病管理,也值得关注。
二是,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人口多,且在早期缺乏特异性,因此相对难以诊断。自身免疫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市场规模巨大,有众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我国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仍然以小分子药为主。有些疾病长期缺乏有效安全的药物,往往用激素来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制剂通过调节免疫平衡,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有望给患者带来新型治疗手段,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热门治疗方法,正在获得市场关注。
三是,罕见疾病。针对罕见病群体在诊疗、用药可及和可支付上的难题,国家相继推出多项政策, 加快罕见病药物的注册审评审批,支持罕见病药物研发, 鼓励罕见病药物的引进、研发和生产。去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提出罕见病新药可享7年市场独占期。在支付端,国家对罕见病用药开通单独申报渠道,支持其优先进入医保药品目录。罕见病药物的竞争力在于成本,需要企业从成本和毛利率倒推过来看适合做什么产品。如果能从罕见病入手,继而拓展到大病种、大适应症,这样的药物或疗法将非常有前景。
相关阅读
RelatedReading猜你喜欢
Guessyou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