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7 19:34:50 发布人:hao333 阅读( 2945)
文 | Lumens12月7日,谷歌终于发布了准备已久的AI大模型Gemini,试图重新争夺AI霸主的行业地位。从目前的测试成绩来看,谷歌AI大模型Gemini...
文 | Lumens
12月7日,谷歌终于发布了准备已久的AI大模型Gemini,试图重新争夺AI霸主的行业地位。
从目前的测试成绩来看,谷歌AI大模型Gemini首次在MMLU测评上超过人类专家的水平,在被大型语言模型研究和开发中广泛使用的 32 项学术基准中,Gemini Ultra 的性能有 30 项都超过了目前最先进的水平。换句话说,谷歌大模型的性能几乎全方位超越GPT-4。
而就在谷歌抛出“王炸”试图颠覆目前的AI竞赛格局时,行业领头羊OpenAI却显得左支右绌,留给大众的最深印象还是最近发生的“四天更换四个CEO”的内斗闹剧。
CEO对于公司尤其是像OpenAI这样的前沿科技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被全球网友围观的“多次反转”人事变动则更让外界对OpenAI的内部管理水平以及AI研究的进展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本篇文章中,Morketing将通过复盘“内斗”的方式,分析OpenAI现在面临的公司架构性问题,以及OpenAI为何在这波AI热潮中独占鳌头,又是如何被内部纷争打破了滤镜。
创始人被踢出公司
奥特曼重走“乔布斯之路”
在经历四天四次反转、凭空为微软拉升千亿美元市值的巨大动荡后,围绕硅谷AI新贵OpenAI公司和CEO萨姆·奥特曼的“宫斗”终于暂时告了一段落。
作为2023年AI热潮的最大推手,OpenAI和他们推出的ChatGPT产品在整个年度里都是科技界热议话题的中心。再加上在OpenAI最近召开的开发者大会上,奥特曼展示出了极具震撼性的大模型应用前景。功能强大、价格便宜的OpenAI在这波AI热潮中几乎是独占鳌头,让微软、谷歌、Meta等一众科技巨头也沦为了配角。
然而就在OpenAI作为AI领域的弄潮儿高歌猛进的时候,任谁也不会想到其创始人和CEO奥特曼在一个普通的周五被董事会宣布“开除”,进而引发了美国科技界数年来最离谱也是最具戏剧性的周末。不过从OpenAI整个事件看来,除了反转又反转的戏剧性之外,这次人事地震造成的影响已经溢出了OpenAI公司本身。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几天的闹剧甚至有可能改变目前人工智能的竞争格局。
在分析OpenAI此次的人事地震前,我们需要按照时间线先捋清楚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
11月17日
OpenAI 公开宣布 CEO Sam Altman 将离开公司,首席技术官 Mira Murati 被任命为临时 CEO,这一人事任命立即生效。OpenAI 董事会在博文中表示,“Altman 先生与董事会的沟通中没有保持坦诚,阻碍了董事会履行其职责的能力。董事会不再对他继续领导 OpenAI 持有信心”。
OpenAI联合创始人兼总裁Greg Brockman被告知他将被从OpenAI董事会中除名,仍将保留总裁职位。但他宣布辞职,并表示对董事会的决定感到震惊和难过。
11月18日
离开的Altman 在 X 平台上发文透露他计划推出一家新的 AI 企业,之前离开OpenAI的Greg Brockman预计将加入这一企业。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表示,已经与OpenAI达成了一项长期协议,将继续发展与OpenAI的合作伙伴关系。OpenAI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与微软的合作非常重要。
OpenAI 三名高级研究人员跟随前总裁Greg Brockman辞职。
11月19日
OpenAI的重要投资人敦促董事会撤销辞退Altman的决定,并推动 Altman 重回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
Altman考虑回归事宜,但希望重组董事会,进行重大治理变革。
11月20日
Altman发布推文显示他以访客身份来到OpenAI参与谈判,并配文“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戴这个”。
谈判破裂,Altman回归失败。OpenAI决定聘请Twitch前高管任CEO。
同一天,微软CEO纳德拉宣布:Sam Altman 和 Greg Brockman 及其同事将加入微软,领导一个新的高级 AI 研究团队。Altman发文回应加入微软称:任务仍在继续。
在许多人都以为奥特曼最后以被微软收编作为结局的时候,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地时间周一,500多名OpenAI员工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以集体辞职威胁OpenAI董事会退出,并恢复Sam Altman的首席执行官职务,以及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的总裁职务。
随后又经历了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重新站队Altman、OpenAI董事会意图与竞争对手Anthropic合并等事件后,Altman终于在绝大多数员工、高管层、重要投资人的全力支持下重新回到OpenAI官复原职。
在OpenAI的宫斗大戏最终落幕之后,我们回顾可以发现,整个事件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矛盾就是董事会无视整个公司员工和管理层的意愿,单方面赶走了CEO 奥特曼。
那么,作为OpenAI创始人的奥特曼会因为无法控制董事会发生了这场夺权闹剧呢?原因在于OpenAI公司的特殊管理架构。
人们通常所说的OpenAI在创立之初实际上是一家非盈利的公益组织,在早期依靠捐款来进行人工智能的研发。但为了筹集大模型研发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和维持组织的公益性,OpenAI在2019年进行了股权架构调整,分成两个实体OpenAI Inc和OpenAI LP,其中OpenAI Inc作为控制核心,保持非营利的公益性质。而OpenAI LP则作为盈利实体,用来进行商业化融资。
OpenAI最大的投资人微软用10亿美元所换取的就是OpenAI LP的股份,后来随着ChatGPT火爆全球,新成立的OpenAI Global LLC取代了之前OpenAI LP,但整体架构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实际控制OpenAI的还是非营利组织OpenAI Inc以及它的董事会。
奥特曼本人虽然也是董事会成员,但据媒体报道,在包括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首席执行官奥特曼、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和三位独立董事在内共有6人的董事会内,由于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的支持,董事会得以用4:2的投票结果解除了奥特曼的CEO职务。
动荡根源:
人工智能发展路线上的理念分歧
那么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为何联合独立董事“背刺”了奥特曼?根据目前的公开说法,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而是在AI发展上产生了理念的严重分歧。
CEO奥特曼近年推出了在全球大受欢迎的ChatGPT后,一直致力于让OpenAI往营利最大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在AI应用上接连推出了Plus版、企业版、商务版等收费标准。而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的AI发展理念则更符合OpenAI作为非盈利组织的初心,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抱有相对保守的谨慎态度。
首席科学家Sutskever并非不了解AI技术的未来发展潜力,相反,师从“AI教父”Geoffrey Hinton的他可以说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最顶尖的AI人才之一。但或许正是因为他太了解AI的力量,才会把AGI 视作潘多拉魔盒,处处小心谨慎。
在10月份的一次媒体采访中,Sutskever讲述了他对AI未来的担忧,他认为ChatGPT可能是有意识的,人们应该对AI的安全性做出足够的重视。他还提到,2016年AlphaGo对战世界顶尖围棋选手的那场比赛中,AI所下出的“Move37”那步棋起初让所有人包括评论员感到困惑,但后来结果证明AI下出了前所未有的妙手。 正是这次AI创造力的体现让Sutskever对待人工智能的观点更加趋于安全和谨慎。
从事后复盘的角度来看,造成这次风波发生的原因不仅有长期的理念分歧,还有个重大导火索即重大技术突破Q*模型的出现。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在奥特曼被解除职务的几天前,有一些研究人员曾致信董事会,警告称“一项强大的人工智能项目”可能威胁人类。或许正是因为这个消息的出现,刺激了首席科学家Sutskever本就担忧的情绪,从而在董事会投票中站在了奥特曼的对立面。
事实上,Sutskever所代表的“安全主义”和奥特曼为代表的“加速主义”所呈现出的矛盾在OpenAI的架构中就已经充分体现。当扮演科技行业最前沿的子公司在资本加持下越跑越快的时候,与掌握控制权力的非营利性质董事会之间自然会出现越来越大的摩擦。
甚至可以说,若非进行公司架构的改组,这种核心发展路线分歧将成为笼罩在OpenAI头上的最大一片乌云。
风波改变了OpenAI
也改变了AI赛道
在本次“CEO被扫地出门数天后重新回归”的爽剧看点之外,美国科技行业各方势力围绕这次事件的反应也相当值得关注,其中又以微软对事件的参与程度最深、动作最多。
作为OpenAI公认的头号大金主,微软一直与OpenAI以及奥特曼本人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当奥特曼被开除的消息一出,微软是第一个不淡定的,因为它已经为OpenAI的人工智能投资了上百亿美元,合作伙伴的巨变无疑会影响微软的产品计划。
所以,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微软并没有试图反对OpenAI董事会的决定,而是表示和OpenAI达成了长期协议,用继续保持密切合作的态度先稳住了合作伙伴。随后微软又在背后积极推动奥特曼本人和公司的谈判,试图让其重返公司。
在奥特曼回归无望之后,微软又在极短时间内宣布奥特曼及其团队将加入微软,并迅速为迎接新团队腾出办公空间、配备计算资源等,甚至十分贴心地将办公地区安排在了距离OpenAI公司只有十分钟车程的地方。
当时甚至有投资界的观点认为,若OpenAI灵魂人物奥特曼以及700多名员工选择追随加入微软,微软事实上在不花钱和不用满足任何监管要求的情况下收购了OpenAI。奥特曼加入微软的消息让微软股价大幅上涨2.05%,创下历史新高。
除了微软之外,马斯克作为OpenAI的早期投资者在本次事件中也相当活跃。在今年2月,马斯克就曾批评OpenAI现在的发展方向背离了公益组织的宗旨,原本是为了抗衡谷歌如今却和微软成为了紧密盟友。在奥特曼被解雇之后,马斯克也公开发文敦促OpenAI董事会应该保持透明度,让公众知道奥特曼被解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此外,在这次风波中,OpenAI的百余家客户也正在打算用脚投票。据外媒报道,超过100家OpenAI客户在上周末联系了OpenAI的竞争对手 Anthropic、谷歌云或微软的Azure服务用于缓解对OpenAI动荡的担忧。而至于亚马逊、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则是利用加州没有竞业限制的规则,将这次事件当成了千载难逢的招徕OpenAI人才的好机会。
在微软等重要投资者的努力下,OpenAI解雇CEO的风波得以平息,公司得以在表面上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但这些暴露在公众面前的内部矛盾,无疑让人们对OpenAI的信心打了折扣,几个核心人物对AI本身的分歧也让人工智能行业的未来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而对其他科技公司来说,当OpenAI因人事动荡自顾不暇的时候正是他们在大模型赛道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或许这就是促使谷歌将大模型Gemini的发布时间从原定的明年一季度提前到现在的又一因素。
结语
与OpenAI几乎成为大模型的代言人相比,谷歌在AI方面的进展并不能称得上顺利。虽然谷歌在今年3月份就快速推出了意在对标ChatGPT的Bard,但由于在演示中犯了一个事实错误,Bard不仅没有让谷歌赶上同行,反而被迫让出了舞台中央。
因此谷歌如今推出大模型Gemini,不仅是准备已久的重新登台亮相,更像是从OpenAI夺回AI霸主地位的信号。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OpenAI公司的动荡根源在于AI发展路线的分歧,那么谷歌在AI研究上的阻力则是来源于大公司内部的“官僚主义”。被谷歌收购的某APP创始人曾发表一篇博客回顾了团队被谷歌收购后在其中工作的经历,英伟达 AI 科学家Jim Fan则评价文章“提供了一个罕见窥见谷歌内部运作的视角,也解释了尽管大多数基础技术都起源于谷歌,为什么领导 LLM 革命的却是 OpenAI。”
在这篇博客中,该创始人写道,“谷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和努力的网络。如果有合适的人关心,谷歌可以实现惊人的事情。一个明白其中奥妙的副总裁,一个有相关任务的研究团队,或者与某个组织的目标相兼容。产品经理一半的工作都是在驾驭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然后你还要得到诸如隐私、信任、安全和基础设施容量等批准方的认可。要想知道一个想法是否可行,需要进行几十次对话,而要把它变成现实,需要进行数百次对话。”
谷歌可以做到很多事情,但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条件制约却很难做到心无旁骛的进展,因为“团队目标可能在任何一个季度都会改变,而整个团队也可能因为一次「重组」而消失,这种现象在谷歌如此普遍”。
事实上,我们看到随着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对AI投入了更多关注,谷歌也迅速合并了旗下两个主要的AI研究部门——DeepMind和谷歌研究院的Google Brain,而力压GPT-4的Gemini出现就是这种来自高层推动效果的最好证明。
至于困扰OpenAI的发展路线问题,在不少人看来或许那只是行业领头羊才需要思考的问题,要知道,保守的发展路线并不能让谷歌追赶上OpenAI。谷歌CEO在一次采访中也透露了相似的观点,他表示“我是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人类将利用技术来谋取利益。这意味着有时我们会大胆前进,去推动最先进的技术。”
相关阅读
RelatedReading猜你喜欢
Guessyou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