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2 08:36:56 发布人:hao333 阅读( 2008)
谈及短视频成瘾给人带来的危害,除却过去我们时常提到的丧失长内容的阅读能力以外,私以为还有一点是十分重要却常被忽略的,即是个人对信息的检索、分辨能力。上个月我在深...
谈及短视频成瘾给人带来的危害,除却过去我们时常提到的丧失长内容的阅读能力以外,私以为还有一点是十分重要却常被忽略的,即是个人对信息的检索、分辨能力。上个月我在深圳见朋友,聊起最近几个MCN公司新开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叫评论信息部。
工作内容是要求员工在各个平台下的评论区抢占前排,玩法与早年的微博有些相似,却又不尽相同。早年的微博搞笑排行榜下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蹲守着,力图抢占前排,也真的有许多人在过去因为玩梗出色而收获一大票关注。
但十年之后,当下的抢占前排却不再强调「原创性」,而是转为倾向于复制粘贴准备好的文案。
小红书、抖音或其他社交媒体的算法,大多决定了博主需要垂直,所以当一个东西「出圈」,成为爆款以后,博主则需要不断地复制爆款的底层逻辑,力图制造更多的爆款。
当一个用户,希望通过「抢占前排」这件事来吸引更多的关注时,他同样需要复制视频的制作逻辑,开始人为地制造「爆款式的评论」。
对于博主来说,一条新视频投入广场后,最好的结果是被算法推荐给更多新的人。但对于评论的人来说,复制一条已经被其他视频检验过可以成为爆款的评论,则要简单得多。因为每一条新视频都有新的观众,而这条已经被检验过的会引起众人共情的评论,也一定会吸引新的人点赞,从而促进转化。
于品牌/公司来说,他们需要通过爆款评论加深观众对他们的印象,从而提高知名度,于素人而言,他们同样需要观众的点赞与关注度,来获取关注。
已然成为一门新的生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时常在抖音的评论区看见同一个博主的视频评论区里,占据前排的总是那几条反复出现的、重复的评论。
如果说评论区的高地被重复复制粘贴的热评所占领,是人为制造出的信息茧房;那么,平台的算法选择则是让信息的茧房进一步加重了——过去我曾在文章中写过一个现象:
我曾经一度以为,信息茧房的局限仅仅在于数据算法会使得人留在舒适圈之内,并主动隔绝我们不关心的一切。但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原来平台的评论也会分性别显示。有博主发现,同一条视频,他和妻子看到的评论区截然不同,女生的评论区,前排高赞的评论全部由女性发出。
新闻学之中有一个名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甚至是他们谈论某件事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这就好比电影之中的蒙太奇理论,一个面无表情的人物特写出现在银幕上时,它会在观众内心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呢?——这取决于它的上一个镜头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如果上一个镜头里,有与主角关系密切的人物死去,银幕前的观众会下意识地将悲伤的情绪代入面无表情的镜头内,给予它悲痛的情感。
最近热播的《新闻女王》里有这样一个设置,剧集的前25集都会出现一帧名人名言的引用画面,而当观众已经默认了这样的设置时,最后一集出现的有关鲁迅的名人名言,却偏偏是假的,鲁迅从未说过这句话。
“电视喂什么,观众就吃什么。每一个画面、每一个文字都是经过设计筛选出来的,所以,再动听的内容也要查证。”
诚然,信息时代看似使我们对于信息的检索能力变得更简便、更轻易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正因为此,我们开始不自主地形成习惯,习惯媒体给予我们揉碎了递到嘴边的信息,却很少主动查证信息的真伪。
社交媒体存在的作用,本该是让我们利用它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与世界里正在奔跑的他者,而非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茧房内关注的博主陈述的观点,并全盘接收。多方求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它意味着我们对世界还抱有极强的好奇心,而不是当一个人在视频的前3秒提出一个有趣的发问,观众则下意识地认为这个视频里的一切都是「答案」。
答案本该是由自己找到的。因为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在发现的过程里所邂逅的,通往四面八方的可能。人始终是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里认识与完善自我的。
相关阅读
RelatedReading猜你喜欢
Guessyou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