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男人 > 情感 > 正文

60%的男人和38%的女人曾经出过轨

情感 2021-11-28 16:24:24  受伤的女人

出轨在现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怪了,不在只是男人会出轨女人也是会出轨的。近15年来,男性婚外恋率为34%,女性为13.4%,且比例都在上升。这意味着,中国大约每3个丈夫和每7.5个妻子中,就有一个曾经出轨。

出轨在现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怪了,不在只是男人会出轨女人也是会出轨的。近15年来,男性婚外恋率为34%,女性为13.4%,且比例都在上升。这意味着,中国大约每3个丈夫和每7.5个妻子中,就有一个曾经出轨。

当今时代,无论相爱还是相处,都越来越不易,这些赤裸裸的数据更加让人心惊。

是什么导致了从一而终的难以为继呢?

60%的男人和38%的女人曾经出过轨

《热锅上的家庭》书中,给出了一个颇具震撼性的原因:外遇就像许多重要的婚姻事件一样,是配偶共同直觉‘安排’出来的。换句话说:出轨,是双方“协商”、“默许”的结果。

伴侣间之所以“同意”采用这种不忠行为来挽救感情,动机源于“三角关系”。

寻求平衡,度过危机

众所周知,相较于两点支撑,三角结构更具稳定持久性。

三角关系(triangle relationship),最早是家庭系统中的一个概念,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结构:当夫妻之间出现冲突,双方或其中一方可能会产生明显的焦虑。

为了减轻焦虑,将另一个家庭成员,如孩子,拉入夫妻关系中予以平衡,构成三角关系。

有时,三角关系会将家庭以外的人拉进来,形成更复杂的关系网,就比如外遇。

所以第三者的介入,是源于伴侣想要改善关系、突破僵局的潜意识愿望,衍生出另一个人来“帮忙”。

这种极具破坏性的办法,一般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经此一事,彼此更加了解,重新开始;要么充分认识到双方差异无法调和,一拍两散。

无论哪种结果,对个体而言,其实都好过捆绑在一起半死不活的彼此消耗。

60%的男人和38%的女人曾经出过轨

激进的解决办法

是什么导致二人从亲密无间到同床异梦,以致于冒险引入第三者来修复关系呢?

(1)双方无法自救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说:“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即所谓的“代际传递”,指父母一代传递给子女各种特征,包括观念、思维、方式等,有好有坏。

当感情出现问题,我们会下意识先从已有经验中寻找方法,比如借鉴父辈传授的为人处事之道。

我们现有爱情的样子常常深受父母婚姻模板的影响,如果有正确的过来人经验作指导,就可帮助我们顺利度过一个个难关;而如果习得的是糟糕的应对方式,则会让感情雪上加霜。

“有毒家庭”的不良影响很难完全消除,当面对问题,缺少榜样标杆,无计可施时,最好的应对也只能是将问题搁置,妄想等时间来解决,最终导致矛盾不断累积、升级,直至用错误的方法“请来外援”。

(2)掩盖真实问题

有时伴侣间的共生依赖太过强大,生怕开诚布公会伤害彼此、损毁感情,于是不敢面对真正的问题所在,而通过其他方式来激化矛盾,引发沟通,正如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冰山理论”:露出水面的一小截冰山只是问题的很少一部分,更深层、更重大的实质隐藏在水下,不为人所见。

比如男人出轨,大都认为肯定是性的滥求,但也许他只是需要有人给予其关怀、抚慰,这些不符合男人刚强特质的“女性化需求”,让他没法向过于熟识的伴侣索取,因此用不道德的方式来满足。这段亲密关系的问题,是缺少互相体谅,而非一方欲求不满。

如果意识不到真正的问题,即便在各方压力下男方回归,而温情缺失依然存在,那么仍有再投温柔乡的隐患。

(3)试图挽救的初心

之所以说出轨是双方的密谋,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双方潜意识出发点是好的,“向外”求助的初衷是真诚的。因而才使之有别于渣男坏女的劈腿。

美国哲学家梭罗曾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对爱情没有期盼、对恋人已无情意,才会在面临感情日益僵化、即将终结时处之泰然,不做任何努力。出轨事件要求双方比以往更深入的沟通,争吵也好,冷战也罢,至少表明了在乎的态度,逼迫彼此面对并竭力解决,而不再深陷“平静的绝望”之中。

外遇虽不是很适当的帮助,却也是帮助中的一种。

60%的男人和38%的女人曾经出过轨

三方努力

不可否认,出轨迫使双方增加了交流、加深了理解,但却是以极危险的方式来实现。哪怕出轨之后重修于好,亲密感更近一步,仿佛重拾了彼此珍惜的蜜月时光,但这段伤痕或许终无法抹去,类似是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保住了爱情。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说:每对亲密关系都包含三个部分:你、我和我们。当感情出了问题,不该寄希望于“小三儿”的助攻,而应从“你”、“我”、“我们”三者上找出路:

(1)对“你”——减少期望

出轨数据中表明,女性出轨大都是源自精神的不满足,男性出轨则更多是无关感情的肉体需要。可见,对外遇对象的选择,远比选择伴侣要“草率”得多,没有要求TA方方面面的匹配,只要有一点能满足缺失,就可能一失足扑了过去。期望少,自然容易满足。

有时我们将太多需求带进亲密关系中,希望对方是治愈过往的导师、是时刻陪伴的密友、是不离不弃的伴侣,甚至是关怀备注的父母,让感情不堪重负。

我们应自行担当起生命的责任,减少不合理的期望,失望少了,就不会给“填补空虚”以可乘之机。

(2)对“我”——预设期望

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先要自我相信可以成为那个样子,这就是常说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影响固然对我们影响甚大,如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所有成人的问题,都可以在童年找到答案。

但答案不是结果,人生最终如何,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知觉到自我的能量,将自我期望转化为行动,达成目标。哪怕父母没能提供恩爱长情的示范,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重塑依恋模型,拥有美满的亲密关系。

先要相信,才能成真。

(3)“我们”——好好说话

之所以跟外遇总是那么聊得来,无非就是初相识,话多,表达欲强,交流障碍少,因此才误把情人当成灵魂伴侣,忘却了曾经也和伴侣无话不谈。

在两性关系心理学著作《亲密关系》中,给出了四种正确沟通的方式:

精确描述:把需求说清楚

积极倾听:不带偏见地、冷静地听

守礼而镇定:像和朋友说话一样有礼貌

尊重和确认:表达关心,复述需求

重塑对话通道,减少交流隔阂,才能建立并巩固良好的伴侣关系。

专题页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