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 07:29:16 发布人:hao333 阅读( 6911)
12月20日晚,上海市宝山区一家影院里,一个放着热门新片《海王2:失落的王国》的影厅,只坐了不到10位观众。这部影片上映首日票房最终停留在3574万元。五年前的...
12月20日晚,上海市宝山区一家影院里,一个放着热门新片《海王2:失落的王国》的影厅,只坐了不到10位观众。这部影片上映首日票房最终停留在3574万元。
五年前的2018年12月7日,《海王2》前作《海王》也在贺岁档上映,首日取得1.57亿元票房,最终票房超过20亿元,并破了过去五年贺岁档影片观影人次记录,连带“海王”一词也成为网络热词。
从《海王》到《海王2》的这五年,国内电影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档期划分越来越细,就是明显表现之一。
缩水的贺岁档
1997年12月底,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甲方乙方》上映。这部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完全本着商业化原则投资、摄制、发行的电影,开创了国内电影产业的档期概念,《甲方乙方》也成了首部贺岁片。
作为贺岁档的开创者,冯小刚执导的影片后来又多次拿到贺岁档票房冠军。从1997年到2012年,贺岁档贡献了最多的年度票房冠军。
2005年的《无极》、2007年《集结号》、2010年《让子弹飞》、2011年《金陵十三钗》、2012年《泰囧》……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票房冠军,均系贺岁档上映。由此,早年的贺岁档,几乎是全年唯一的超级档期,是片方的“必争之地”。
但近十年,贺岁档的变化逐渐发生,首先是在时间跨度上。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正山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早期的贺岁档,主要考虑跨年及相应的假期,比如《甲方乙方》选择于1997年12月24日上映,贺岁档是从12月末算起。
“经过数年的发展,学术界对于贺岁档的划分,逐渐达成一致意见:一般是从11月最后一周或12月初开始,直到农历的正月十五,跨度大约12周。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贺岁档大大缩水。”刘正山介绍。
2013年,春节档的概念正式确立,2014年元旦开启三天假确立元旦档之后,贺岁档的边界不再包括春节档、元旦档。以2023年为例,业内对贺岁档的划分是从11月24日到12月31日,共38天。而最长时的贺岁档,跨度曾长达90天以上。
跨度缩水后,贺岁档的票房影响力、号召力也明显减弱。自2013年春节档确立起,贺岁档就再未诞生过全年票房冠军,产出票房冠军最多的档期成了春节档、国庆档。
按照今年的划分标准,截至目前,在接近30天的时间内,2023年贺岁档仅产出票房约25亿元。有贺岁的名义,但票房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贺岁的实力。
这种情况并不是疫情后才出现的。贺岁档票房高峰出现在2017年,当年票房56亿元,次年下滑至49.3亿元,2019年又降至46.3亿元。而那几年,票房大盘一直在增长,贺岁档票房不增反降。
档期票房占比的变化,也反映出档期的重要性在下降。在档期时长基本相当的情况下,2015年,贺岁档票房占当年总票房比例的11%,2017年约占10%,2019年只占到了7.2%。
不缺影片缺爆款
作为市场端从业者,北京影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安玉刚对贺岁档的变化感受明显。“我刚入行那会儿贺岁档从12月中旬开始算,后来从12月1号就开始算,再后来甚至11月底就有人说这是贺岁档第一部,把贺岁档当成一个噱头去宣传。”
“我权衡贺岁档不是按照具体的日期,而是按照用户群在票房上的表现来看的,说白了就是到底是有多少人因为所谓的贺岁档而走进电影院。按照这个标准的话,贺岁档的‘衰退’还是挺明显的,几乎到平安夜的时候,可能才会有明显的贺岁档的概念和氛围。”安玉刚说。
虽然贺岁档的票房号召力下滑,但从上映的影片数量来看,贺岁档至少还是热闹的。 今年的贺岁档从11月24日持续到12月31日,期间满满当当,塞下了超过80部新片,高峰期一天就有10部新片上映。
从已上映的《我本是高山》《三大队》《海王2》,到即将上映的《爱乐之城》《一闪一闪亮晶晶》《非诚勿扰3》,贺岁档并不缺少玩家,却明显缺少爆款。
追溯过往,最后一部产自贺岁档的年度票房冠军,还是2012年的《泰囧》。随后的几年里,贺岁档票房冠军,通常还能挤进年度票房前五。但到了2019年,贺岁档票房冠军《误杀》,在全年票房榜中排到了十名开外。
作为一个跨度超过一个月的档期,如果贺岁档没有带来明显的票房、上座率提升,业界就需要思考,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档期的确定,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与观众的可观影时间匹配。成熟的档期都是与主流观众的假期或特定时间节点匹配。”刘正山直言,贺岁档所处的时段较为尴尬。
“11月25日左右至12月31日,并非休假期间,且处于主流观影群体——学生的期末阶段,从而贺岁档并非一个很好的观影时机,市场容量也比较有限。因此,我个人并不认为贺岁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档期。”刘正山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也向记者表示,不论是春节档、国庆档还是暑期档,几个比较大的档期,都有社会人群属性的变化。比如暑期档最典型的就是学生放假了,春节档也是公众都到了假期,会带着家人一起看电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贺岁档说实话,没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更多的是对于影视从业者工作上的意义,现在很多影片也不太提贺岁档的概念了。”上述人士表示。
档期带来的“仪式感”
贺岁档的衰退,并不意味着电影档期的划分失去了意义。
自《甲方乙方》以来,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国内电影档期的概念日趋成熟。 如今,一年的电影档期已被细分成15个,其中包括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四个大档期和清明档、端午档、元旦档等几个小档期。
档期划分越来越细,是业界基于现实需求的考量。 “档期的划分,对电影市场是很有价值的。比如,供给方可以集中投放营销物料,让电影获得更多的曝光度和关注,取得更好的效果。”刘正山说。
拓普咨询CEO程飞也告诉记者,档期细分可以带动观众观影欲望。目前普通档期大盘低迷,票房更向小长假、春节档、国庆档靠拢,普通档期影院上座率不足5%,如果再不打造类似520、双11之类的档期,影院终端更加难以生存。
回到贺岁档身上。作为一个曾经“辉煌过”的重要档期,虽然如今贺岁档的票房表现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不必对此过分担忧。
“贺岁档更适合一些喜剧类型的电影集中上映,但是后来因为有了春节档,贺岁档的概念就有点冲淡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贺岁档虽然整体上不像暑期档那么突出,但是随着疫情的结束,还是要慢慢发展起来的。贺岁档还是给了大家一个观影的期待。”中国电影基金会投融资专项基金总监、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表示。
程飞并不认同贺岁档衰退的说法。他表示,此前贺岁档票房下滑,主要还是进口影片票房失利、进口片观众流失严重导致的。 “2023年截至12月20日票房为20.5亿元,预计最终落点在28亿元至32亿元,与疫情前相比并没有下降太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岁档主要成为国产片的市场,因此对于国产片而言,尤其是票房5亿元至10亿的影片,贺岁档是票房‘温床’。”程飞表示。
上一篇:董明珠掉进了一个数十亿的巨坑
相关阅读
RelatedReading猜你喜欢
Guessyou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