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0 07:27:24 发布人:hao333 阅读( 3638)
在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冲击洗礼后,叠加内外多重因素影响,2023年生物医药行业加速进入调整周期。创新药企融资难度加大IPO步伐减缓,上市企业市值大幅缩水,医药健康...
在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冲击洗礼后,叠加内外多重因素影响,2023年生物医药行业加速进入调整周期。创新药企融资难度加大IPO步伐减缓,上市企业市值大幅缩水,医药健康板块整体低迷。与此同时,行业拆分并购、裁员降本、优化管线、出售资产以及合作开发等动作频频,企业面对市场变化积极以变应变,以“活下去”的心态来穿越新周期。
对于2023年的医药行业发展态势,西蒙顾和合伙人、中国区负责人刘宇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这或许能倒逼出一些新模式,如从以医生为中心的模式向多相关方和多渠道的覆盖转变,这也是顺应政策的发展。同时,刘宇刚也强调企业只有真正做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并获得更大的回报,如传奇生物CAR-T细胞疗法上市一年来,实际销售额达到2.06亿美元。
近日,在2023中国医药科技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生物医药领域存在预期减弱、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的严峻挑战,这既有全球性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也有国内竞争激烈、前期发展存在泡沫等原因,但主要是创新药面临医保准入难和医院准入难双重障碍。“需在研发、转化、准入、生产、使用、支付各环节对生物医药创新给予全链条的支持,努力营造一个鼓励生物医药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生物医药属于“强政策”“强监管”行业,其发展受政策影响最直接。近年来我国也密集出台了涉及各方面的支持政策,据易联招采网以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12月19日为周期统计显示,国家层面已经发布医药行业相关政策超200条,省级层面发布的相关政策超过1400条。其中,医保政策最多,接近总量的一半,后依次是医疗、医药、医改。
东海证券也指出,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政策一直是行业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集采历经5年多轮次招标后,基本已实现应采尽采;创新药方面,审批端由松到紧,支付端则日趋友好,产品从上市到放量间隔期越来越短;医疗反腐,短期对板块造成了较大冲击,长期来看行业生态更加清朗净化。
随着“三医联动”改革加速迈入深水区,国家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审评审批、带量采购、医保谈判、医保支付等重大改革举措,稳定政策发展预期,让机制规则更透明合理。这也使得创新药进入市场、医院、医保等环节的准入政策壁垒加速破除,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政策体系正在全方位加速形成。
进入调整周期
2023年12月初,药明生物在一次早间举办的“近况更新”说明会及公司在官网披露的《业务更新》文件提到,将2023年全年收入增速从增长30%调整到增长10%,其中非新冠业务增速指引从60%下修到36%,直接“带崩”港股整个CXO板块。
实际上,随着国内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的加速形成,CXO被视为衡量行业景气度的重要“风向标”。从Wind数据可以看出,国内CRO概念上市公司板块从年初至今整体市值一路下探,从年初的6400多亿元调整至目前的4800多亿元,蒸发了近四分之一。上述文件还指出,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
此外,据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的相关统计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同比下降3.7%,利润同比下降18%。另据《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蓝皮书》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共196家生物医药企业在一级市场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达31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融资企业数量下降21.6%,融资总额下降28.6%。
对此,一位资本机构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市场行情让投资机构持谨慎态度,作为投资者越来越关注投资领域资产的优劣,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有“自我造血”能力。
随着融资难度加大,“降本增效”一跃成为这一年来行业的高光热词。很多生物医药企业为了“降本”,不得不开启裁员、砍产线等“瘦身”模式。
如科创板开板以来首只“A+H”疫苗股康希诺今年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降低成本的动作,如2023年4月,其新冠疫苗生产基地上药康希诺从4月4日开始暂停生产,期限约180天。
此外,为了“活下去”,创新生物药企们也有很多“出清”的务实做法,如出售生产资产,进一步收缩产业链,聚焦研发;转让此前通过License-in的好产品,最大化授权产品价值及影响力,换取现金流等。
如2023年10月,联拓生物将引进的mavacamten药物权益转卖给了BMS;2023年12月21日,基石药业公告称将艾伏尼布大中华区、新加坡的独家权益出售给施维雅,后者将向其支付共5000万美元。
不仅国内企业面临生存挑战,国外的药企也面临同样的遭遇。据Fierce Biotech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7日,至少189家药企公布了人员及管线精简情况或计划,数量达到2022年全年的1.5倍,2022年已关闭或计划关闭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已有22家,是2022年的3倍之多。有近20家药企在一年内宣布了多轮裁撤计划,既有辉瑞、强生、渤健、BMS等大型跨国药企,也有不少中小型Biotech企业。
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也不可避免,同时一系列组织变革和高管人员变动成常态。如近期辉瑞裁撤了在华的疫苗团队,并将其在国内销售火爆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交由上海医药旗下的科园贸易代理。
跨越周期
“行业频繁收缩变阵,其中消费医疗类与消费行业类似,消费需求降级或下降,择期手术延期,企业主动去库存去经销商有关;严肃医疗更多的是因为融资和上市渠道在新政下趋冷,没有更多的热钱投入,以及大家对于未来医药的市场化定价机制的担忧,企业端产能和投资扩张收缩导致。”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
在陈竹看来,上述现状也是因为短期政策的波动导致,现在政策也都在随时调整,2024年还是期待能看到一些变化。“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在这种政策影响下,开始走由‘内卷’转‘出口’的逻辑,不少优秀的企业开始大胆尝试医药产品的‘出海’,这应该是2024年最值得期待的一个方向。”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诺辉健康董事长兼CEO朱叶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不确定是常态,确定是非常态,为此企业更多的是要考虑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支撑企业发展的一切确定性。
近日,深圳前海无忧基金高级合伙人陈正华公开指出,2024年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可以用“拥抱确定性”来概括,首先是医疗行业增长具有确定性。在当前相对复杂的宏观大背景下,很多行业都受到需求匮乏的制约,而医药行业在老龄化用药加速的背景下,需求相对确定。
“政策底的出现增强了医药行业的确定性。如过去两年多,‘集采降价’让医药行业闻风色变。随着仿制药械大品种集采的逐渐普及,医疗行业利空逐渐出清,政策底开始出现。”陈正华指出。
实际上,近年来医保谈判政策持续优化。在2023年12月13日举行的国家医保局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也介绍了国家医保局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包括建立了适应新药准入的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每年一条的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调整周期从原来最长8年缩短到一年;对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给予了很多政策倾斜,建立了覆盖申报、评审、测算、谈判等全流程的创新药的支持机制;也完善了支持创新药发展的谈判和续约的规则,适当控制续约以及新增适应证降价药品的数量和降幅,给予新药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
据国家医保局12月13日发布的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结果显示,此次共有126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通过医保谈判平均降价61.7%。其中,医保谈判政策持续向创新药倾斜。今年共25个创新药参加谈判,谈成23个。相比整体情况,创新药谈判成功率较高、平均降幅较低。在续约方面,政策也给予了稳价预期,70%的创新药实现原价续约。
一位参加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的创新药企CEO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保谈判规则在逐渐完善和成熟,此次国家医保局对创新药企也较为友好,与以往“灵魂砍价”的模式不同,2023年医药谈判的主旋律已变为支持医药创新。
在业界看来,虽然医药行业正处于调整周期中,但在老龄化用药加速的背景下,生物医药市场需求相对确定。沙利文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7年,中国创新药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10%,未来头部创新药企不仅现有产品可能快速放量,诸多新适应症和新产品也将渐次上市。部分头部创新药企预计,到2025年或2026年,公司将走向盈利。
上一篇:利好!这些外国人可以开基金账户了
相关阅读
RelatedReading猜你喜欢
Guessyoulike